潜山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潜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储北平
近年,天柱山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无论是逐年递增的游客、山上山下的管理、对外展示的出彩形象等,每天都在向世界述说着精彩的故事。作为一个潜山人、一个深爱着天柱山的人,我一次次被感动,倍感亲切、温暖和引以为荣!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疫情之后,红色之旅、非遗之旅、美食之旅、研学之旅等受游客喜爱,跟着音乐去旅游、乘着高铁去打卡等成为不少年轻游客的生活日常。从淄博烧烤、榕江的“村超”到哈尔滨冻梨咖啡、天水麻辣烫,网红城市不断涌现,这些都是文化融入旅游发展的鲜活表现。
发展旅游,最重要的资源无非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一类是人文资源。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资源,很多也富含人文要素、打上文化烙印。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文色彩越浓厚的旅游资源就越有魅力。
目前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单纯以观光看景为主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这就需要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让自然景观更富神韵、文化体验尽显魅力。
天柱山在文旅融合方面,优势是文化深厚、旅游景美,不足是融的不紧、合的不够,但发展可期!政府要下好“先手棋”,强化政策统筹,优化文旅产业布局。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做强做大文旅“蛋糕”。加速释放文旅供给和消费需求,让游客“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能从“头回客”变为“回头客”。
首先、为能留住客人,更吸引人,我抛砖引玉,提三点不成熟的个人之见。其实天柱山很美也很尴尬,黄山太美,九华山有宗教,庐山是政治山。我们什么都有,但都不突出,且被周围这些兄弟屏蔽了。人家游客真的太多。
一是适时适地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将地方特色、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等有机融入,推出实景的驻场沉浸式演出。如最近贵池推出了傩仙传奇傩戏实景剧,晚上8点到九点演出,就能把游客留下来住一宿。
二是着手文旅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如黄山先游后付信用游便捷游客出游等,向科技要动能,让“诗”和“远方”更好联结,让生活更加美好。
三是活化三富资源(富硒富锌富负氧离子),涵养福寿文化,吸引银发一族。天柱山道教遗存和文化丰富,存在做实提升空间。现在的退休老年人有钱又有闲,我观察有许多儿孙辈都是他们赞助和带出来旅游的。不少景区景点推出了六十岁以上半票或免票机制,钱不多,但温馨,能招徕游客。
其次,与时俱进做强宣传营销。天柱山的网站、报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抖音号都有,做这个工作的同志都很努力,叫好也还叫座,为宣传潜山、宣传天柱山做出了突出贡献。我的习惯是天天看,是忠实读者和粉丝。我在职时就是做这个事的,没做好,很抱歉。我的体会抓宣传要做到“三个动、四个推广”。三个动:线上与线下宣传互动,传统与新兴媒体联动,市内与市外推广互动等。四个推广:文创产品推广、节会提升推广、区域品牌推广、激活主体推广等。
其实,除了官办为主这一块,我感觉潜山还蕴藏着较强的社会宣传力量。为此,我建议有三:
1、和媒体记者和上级文秘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对接。如果每一位来潜的记者都说天柱山好,如果文秘人员在起草文本时能为天柱山说一嘴,这个效应是无形且巨大的。
2、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杠杆作用。把写稿的、摄影的、拍短视频的、做抖音的、搞民间文艺的诸多宣传力量,都紧密团结在我们周围,把宣传的队伍搞得越大越好,天柱山的格局就潜移默化的打开了。
3、出版天柱山系列丛书,这已经着手了,值得点赞!若能形成机制,天柱山出点钱申请个书号,鼓励更多的作家和文化人把天柱山作为自己写作的终极目标之一,这个效应也是无形且巨大的。目前出书,对内容审核把关很严,我们不用担心粗制滥造和蒙混过关。若能一如既往,天柱山的人文底蕴和文旅融合特色,必将日益丰厚。
摄影 张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