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陶之光,照亮法治之路
在这个炎炎夏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痘姆古韵”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暑期三下乡的征途,首站目的地直指那承载着千年匠心的安徽省潜山市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在这里,他们不仅见证了古老技艺的璀璨光芒,更从法学专业的视角,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一、陶器展厅:非遗文创的璀璨舞台与隐忧
踏入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的陶器展厅,仿佛步入了一个历史的画廊。各式各样的古陶器皿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负责人的详细介绍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了一系列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这些产品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现了痘姆古陶的独特魅力。然而,在欣赏这些精美作品的同时,团队成员通过与展厅负责人的交流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问题——外观设计被其他线上产品抄袭。这一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忧虑。作为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团队成员深知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若任由侵权行为蔓延,将严重损害非遗技艺传承者的合法权益,阻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专访黄成红师傅:坚守与传承的匠心独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痘姆古陶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团队成员对非遗技艺传承人黄成红师傅进行了专访。黄师傅以他特有的平和与坚韧,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加入古陶技艺传承的机缘巧合和多年坚守的故事。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古陶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让人深受感动。
在访谈中,黄师傅还详细介绍了痘姆“龙窑”活态传承的关键亮点和不易之处。他提到,“龙窑”的烧制技艺需要极高的技艺水平和丰富的经验积累,而“窑变”这一自然奇观更是可遇不可求。这些独特的工艺特点不仅赋予了痘姆古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为其在市场上的辨识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制胚体验:在泥土与火焰中感悟传承
在非遗匠人涂胜友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依次体验了古陶制胚的全过程。从揉泥、拉坯到修坯,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他们用手中的陶土,尝试着塑造出心中的形状,虽然手法略显笨拙,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却溢于言表。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件虽不完美却充满意义的“净瓶”陶艺作品诞生了。
这次制胚体验不仅让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传习千年的古老工艺,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意识到,每一件古陶作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则是确保这些作品能够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非遗客厅: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参观了痘姆古陶“非遗客厅”。这里不仅展示了痘姆陶的发展历史与辉煌成就,更记录了无数匠人的辛勤与汗水。通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一件件精美的展品,团队成员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的年代,亲眼见证了痘姆陶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全过程。
在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意识到,作为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非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非遗客厅合影。 王志鹏 摄
五、法学视角: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与展望
针对痘姆古陶非遗技艺传承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团队从法学专业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非遗技艺传承者和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加强与高校、法律服务机构等单位的合作,为非遗技艺传承者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非遗文创产品的特殊性,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非遗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标准。同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力。
3.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议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包括建立知识产权登记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推动行业自律等方面。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和数据库,为非遗技艺传承者提供便捷的知识产权查询与维权服务。
4.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遗文创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同时,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江思颖)文章转载自搜狐城市-安徽